三只松鼠如何從0做到59億的?

三只松鼠品牌,三只松鼠營銷,三只松鼠互聯網

他,靠在互聯網上賣堅果,在短短4年時間即從0做到59億,并因一手創(chuàng)立了當下互聯網最成功的堅果品牌,而深受社會各界矚目,他,就是章燎原。
 
很多人都想剖析章燎原是如何成功的,而章燎原在接受采訪時卻說:“三只松鼠你學不會!”這不是因為自負,而是因為品牌的成功和英雄的成名很相似:在正確的時間,找到正確道路,做了正確的事。因此章燎原說“如果三只松鼠算成功,就不要看他今天的成績,而要看他過去做了什么。”
 
以下是章燎原接受采訪時的口述,通過章燎原對三只松鼠的口述,或者對你有所啟發(fā)也未可知。
 
口述|三只松鼠創(chuàng)始人 章燎原
 
半年就干掉對手
 
所有東西都可以成為品牌,但不是所有東西都能成為互聯網品牌。三只松鼠之所以能成為互聯網第一堅果品牌,從商業(yè)底層來講,我們吻合了一些趨勢:一是年輕人的購物方式的改變;二是85、90后這代人有消費升級的需求;三是過去網上沒有堅果品牌,線下高端堅果也沒有品牌。
 
為什么線下高端堅果沒有品牌,難道人家看不到消費升級嗎?非也。因為堅果的線下渠道抑制了品牌的誕生。堅果是一個粗加工產品,線下渠道鏈太長,經銷商、代理商、商超會層層加價,50塊錢的東西,到商超要賣100多塊錢,溢價太多,同質化程度又高,自然抑制了商超品牌的發(fā)展。
 
遍布大街小巷的堅果路邊攤能誕生一個堅果品牌嗎?不可能。這就是產業(yè)的現狀,實際上我們不是搶了商超堅果品牌的份額,而是把路邊攤干掉,變成了一個品牌。如果非要在加上一個(原因),相對其他食品,堅果標準化程度高,更適合運輸,更適合在互聯網賣。
 
很多人問,三只松鼠是如何成功運營一個純電商品牌的。第一,我們有非常正確的品牌定位,三只松鼠的名字好記,擬人化強,今天看這就是一個IP。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品牌名,廣告費的投放至少比現在高出三分之一。
 
其次,過去電商商家和傳統企業(yè)通過免費流量在淘寶上過得很舒服,不愿意出錢投廣告,他們心中有一個ROI(投資回報率),2萬元廣告費只帶來4萬元成交額,RIO為1:2,對他們而言是不劃算的。但事實上,那時候的互聯網廣告才是最便宜的,可以帶來更多顧客和搜索流量。我們第一年雙11通過投放直通車廣告、鉆石展位的首頁廣告等先占據住消費者的心智和流量入口的大門。這些是戰(zhàn)略的成功。
 
第三,過去四年來我們掌握了一撥用戶體驗創(chuàng)新的潮流,創(chuàng)新情感式營銷,這是戰(zhàn)術的成功。傳統企業(yè)的客戶是標準化的,且消費者無法與企業(yè)直接溝通接觸,但是互聯網使每個消費者可以和員工平等對話,這就需要在服務方面更加生動化、個性化。我們把三只松鼠的動漫形象做到了極致,從包裝的視覺體驗到叫用戶主人,甚至撒嬌等,潛移默化地在消費者心中形成了獨特的萌文化。
 
我們通過這種萌文化,隨包裹附贈開箱神器“鼠小器”,濕紙巾,密封夾、萌版卡套等小玩意,不斷在很多細節(jié)上超出用戶期待。我們能在一次消費里獲取一個忠誠的客戶。
 
我們當時用半年的時間就做到了第一。競爭關系看的是一個環(huán)境,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第 一,問題是這場比武的對手是誰。在創(chuàng)業(yè)之前,我已經做了9年的堅果行業(yè),對這個行業(yè)有著深刻的理解,我把另外一個品牌做到1個多億的時候,它們才做了幾百萬元。我們融了兩輪資它們才開始第一輪。一步錯失,步步趕不上。
 
從戰(zhàn)爭的關系,當時它們如果用更多的錢來打我,也能把我們消滅掉,但它們沒有這樣做,因為在意股權。當然它們(當時)也看不起我們。錢是有價的,當年我們用1000萬,把競爭對手打得落花流水,任何投資人都出得起,也有巨大回報,但今天它們想打我們一個四五十億體量的企業(yè),沒有三五十億元是搞不定的,誰會給你出這個錢?壁壘就形成了。
 
所以,真正的競爭對手不是你現在能看得到的。
 
用大數據鏈接工廠與客戶
 
一個互聯網企業(yè)帶給產業(yè)最大的變化在于用大數據的思維把傳統供應鏈打穿。
阿里、京東搭建的是商家和消費者的關系,我們是商家的角色。下一個是什么呢?互聯網的技術應該滲透到生產領域,這是阿里巴巴做不到的,這個事誰來做呢?我們。
 
大家看我們的模式是一個互聯網零食品牌企業(yè),我們自己定位是一個產業(yè)鏈平臺企業(yè)。我們在阿里、京東的平臺深度鏈接生產者和消費者,變相地實現了從工廠到用戶 。
 
未來的企業(yè)都要變成平臺,平臺不一定要自己干什么,但是要有數據。數據是建立在一定的硬件基礎上的:我們有自己能滿足信息化、標準化要求的分裝工廠,投入幾千萬建成的食品檢測中心,還有八個用來發(fā)貨的倉庫。
 
以前大家說三只松鼠不生產東西,質量能好嗎?自己生產的東西質量就一定好嗎?不一定,我如果有100個工廠,聘用100個廠長,不一定做得好,要做好靠什么?靠數據:一頭是277個供應商,另一頭是2400萬用戶,還有一個云中央品控中心。具像來講,每個消費者在網上的評價以及微博等渠道的投訴反饋,系統都會自動抓取,追溯到是哪一家供應商生產的,哪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出錯了,我們自己檢測出來的數據也會進入這個系統。
 
通過這個系統,消費者掃碼能夠了解到產品原材料產地、入庫時間、原材料質檢報告、運輸到三只松鼠分裝工廠的具體車輛、檢測中心的工作人員,客服聊天記錄等30多個信息點。
 
以前商家要自創(chuàng)品牌,活得很累,還被渠道商壓迫。到我們這只要做一件事情,把產品做好,交給我們變現。它給別人供貨(周期是)60-90天,在我們這30天,我還給它做供應鏈金融。現在看著我們辛苦點,但問題是好的供應商都到我這來了。
 
我們還有一個產品研發(fā)平臺,277個供應商,每家貢獻兩到三個研發(fā)人員在這個平臺,全國15所院校的教授也都在這個平臺,研發(fā)人員實際超過1200人。一是他們會選品,二是消費者會提出很多需求,這些需求會變成項目放在平臺,哪些研發(fā)人員專長干這個,讓他來干,干成了我們就申請專利,食品產業(yè)研究院成立4年我們申請了188項專利。
 
三只松鼠現在做品類擴張一定是找空檔品類,那些世界一級企業(yè)做的東西,我們是不碰的,我覺得打不過它。戰(zhàn)爭就是數學關系,你會發(fā)現我們的產品都是線下常溫產品,比如豬肉脯,茶葉?;ヂ摼W剛好解決常溫問題,100個常溫產品累積起來,就是一個大企業(yè)。
 
平臺上不止我們企業(yè)一個,消費者在生態(tài)圈里,政府在,我們的股東、合作伙伴也在。在你能夠影響到的地方創(chuàng)造一個新的土壤出來,這才是正確的壁壘。
 
產品與服務是關鍵
 
所謂的用戶體驗都是錦上添花的。我們對用戶體驗的理解有三層:一是(優(yōu)質產品能讓)用戶需求被滿足;二是在溝通、物流等方面更容易獲得;第三才是愉悅感。很多人看到我們是第三個層面,看不到第一、第二個。
 
我們這么大的規(guī)模,(產品)肯定比二線品牌的供應商好吧,但很多人不愿意這么想。很多媒體寫作的目的是讓那些投機取巧的人看的,所以導致我不出去講話了,一講就被人家說,我們營銷做得好,好像我們產品很爛。產品是一個絕對的基礎。
 
過去(提升)用戶體驗(的做法)是,在包裹里附帶一些小玩意帶來一種愉悅感,這個效果沒有以前好了。就像你天天吃蔬菜,給你一天肉吃,你覺得很好,天天吃肉,你也膩了。
 
三只松鼠就是一個好IP
 
用戶體驗創(chuàng)新的潮流已經過去了。今年我們提了娛樂化戰(zhàn)略:IP內容垂直,產業(yè)經營立體,最終目標是將三只松鼠打造成一個真正的人格化的活品牌。
 
我們找了原迪斯尼編劇以及中美韓團隊,打算拍三只松鼠的同名動畫大片,年底就會上映。好的名字很重要,我都不用植入,片名就叫《三只松鼠》,里面就在做堅果,故事就是廣告,廣告就是故事,最好的營銷是看不出是在營銷。
 
動畫片出來后,很多的場景會到我們線下體驗店里,店員穿上角色的衣服就是活生生的cosplay。用戶可以坐這兒喝,坐這兒聊,坐這兒吃,買不買無所謂,甚至我們還會限購:線下是把內容和品牌聯系的深度打透,我們本質希望他到網上買。
 
以前我講過一句話,我們的理念是產品做100分,情感做150分,這只是一個過渡階段。網紅和二次元的崛起,反映了中國人在情感上的、精神上的需求沒有被滿足,但現在大家談的內容營銷很空洞,真正的內容營銷,要做深度而不是廣度。
 
三只松鼠以后做什么?做一米寬,1000米深的事情。比如說我們會做動漫,會做動漫周邊等等,但我的主業(yè)永遠的賣零食,我的副業(yè)只要不虧錢就行。
 
我一輩子只會做食品賺錢,別人也不要罵我搞多元化,這些副業(yè)只要不虧錢就可以,人家做餐飲毛利50%,我毛利30%,你還好意思罵我嗎?
 
我們做很多副業(yè)的出發(fā)點是完善主業(yè),但這個副業(yè)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把人家主業(yè)干掉了。比如說奶茶店,那點效益我們是看不上的,但這些小利聚合在一起也不小。



深圳全力設計,全力以赴 力求極致:12年來專注于集團、互聯網、科技制造和上市公司的品牌形象規(guī)劃和品牌營銷策劃 ,已服務500多家企業(yè)集團,成為了高端品牌定制機構。
 
聲明:文章及圖片來自網絡,并不用于任何商業(yè)目的,僅供學習參考之用;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他問題,請立即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!

?

行業(yè)關鍵詞:品牌設計| VI設計 | 商標設計 | 畫冊設計 | LOGO設計 | 標志設計 | 包裝設計 | 店面設計 | 網站設計 | 品牌策劃 | 版權所有 ? 深圳市全力形象設計有限公司 粵ICP備案11013730號-1